那些顶顶大名的“印象派风景”,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莫奈 诗人 那些顶顶大名的“印象派风景”,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那些顶顶大名的“印象派风景”,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2024-07-16 22: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 莫奈 1877年

翁弗勒尔——天光云影

位于塞纳河入海口的古镇翁弗勒尔,历史上是重要的运输和军事据点,如今以诗情画意般的街景闻名遐迩。1824年欧仁·布丹出生于此,这里平静的港口风光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灵感之源。布丹还与古斯塔夫·库尔贝、克劳德·莫奈、让·弗雷德里克·巴齐耶、约翰·巴托尔德·容金德在这里一起创立翁弗勒尔画派,开启了印象派的绘画风潮。

《翁弗勒尔港》 布丹

《翁弗勒尔塞纳河河口》 莫奈

“要想了解画家,最好先看看吸引他们的那些事物。”作家冯骥才曾这样说。吸引画家们的是港口中心老锚地,这里停靠的各式船只与四周迷人的传统老屋相映成趣;还有15世纪百年战争后造船匠用木头建造的教堂——圣凯瑟琳教堂,这个形如倒立船只的建筑是目前法国最大的木结构教堂,气质粗狂,充溢着古朴风范。圣凯瑟琳教堂附近是老城区,有许多古老而有趣的民居。就像冯骥才先生所言,他喜欢这里深巷“两边各种各样的古屋和老墙,喜欢它们年深日久之后前仰后合的样子,喜欢它随地势而起伏的坡度,喜欢被踩得坑坑洼洼的硌脚的石头路面,喜欢突然从老墙里边奔涌出来的一大丛绿蔓或生气盈盈的花朵……尤其喜欢站在这任意横斜的深巷里失去方向的感觉”。

《翁弗勒尔的街道》 莫奈 1864年

也许正是这种“感觉”让出生海员家庭的欧仁·布丹终生描绘“天空和大海”。他喜欢研究大自然中光的变化——“光的易逝、光的密度、光的剧烈、光的热量”。从翁弗勒尔出发,他到处旅行,从比利时到荷兰再到南法,尝试用油画、素描、水彩、水粉等不同媒介去表现“天光云影”,亦使他成为印象派画家的先驱。

从老港向西,走过圣凯瑟琳教堂、钟楼和老城区,就来到欧仁·布丹美术馆,其中收藏了布丹、莫奈、尤金·伊萨贝、拉乌尔·杜菲等著名画家描绘翁弗勒尔的作品,总数超过2500幅。从美术馆向南,还可以找到当年在布丹号召下,莫奈、容金德、库尔贝、巴齐耶等聚会讨论艺术、共同成立画派的圣西缅客栈。只不过,如今这里已不是莫奈笔下的茅草屋客栈了,改造后的五星级艺术酒店倒还保留着当年亲切欢快的氛围。

《圣西缅农场之路》 莫奈 1864年

《圣西缅艺术家沙龙》 布丹

翁弗勒尔老锚地

乘马车逛古巷

圣凯瑟琳教堂

昔日画家相聚的圣西缅客栈如今改造成艺术酒店

勒阿弗尔——日出印象

塞纳河入海口以北,是诺曼底大区继鲁昂、卡昂之后的第三大城市勒阿弗尔。这里是法国仅次于马赛的第二大输出港和第一大集装箱码头,船只日夜不停开往世界各地。1872年,32岁的莫奈回到此地,在故乡寻找绘画灵感。

在港口,他的画笔和日出之光“赛跑”,不战而降——环境满足不了写实条件,所以他好好欣赏了一下日出,然后在画布上再现了抽象、流动的“日出印象”——轻快跳跃的笔触刻画了光在宽阔的海面上反射与颤动的景象。整幅作品侧重表现光线氛围中变幻无穷、烟波浩渺的港口与海面。

《勒阿弗尔的老外港》 莫奈 1874年

《勒阿弗尔渔船离港》 莫奈 1874年

1874年4月15日,巴黎第一届“独立派”画展中展出了这幅名为《日出·印象》的作品,艺术评论家路易·勒鲁瓦嘲讽莫奈等一批革新画家为“印象主义”,“印象派”经由勒阿弗尔的水气氤氲而暴得大名。

《日出•印象》 莫奈 1872年

港口边的安德烈·马尔罗美术馆附近正是《日出·印象》的诞生地。美术馆里收藏了莫奈、杜菲、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卡米耶·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的精品,所藏布丹的作品更是多达200多件。

1856年,在勒阿弗尔度过童年的莫奈结识了来此生活的布丹,在他的鼓励下,莫奈开始习画。“当场画下的任何东西总是有种以后在画室里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实感和笔法的生动性。”布丹曾对莫奈说,“要特别注意对所描绘对象的第一印象,要注意光。”或许是老师的教导,引导少年莫奈追逐变幻万千的光影色彩,有意无意中为他日后成为印象派大师奠定了基础。

除了印象派,勒阿弗尔还有很多人文景观值得参访。它可不是那种“纯正”的欧洲小镇——二战期间,作为战略要冲,这里几乎被炸为平地。从1945至1964年,勒阿弗尔在“水泥诗人”建筑师奥古斯特·佩雷的设计和主持下,对133万平方米被毁区域进行重建,让城市重新拥有了漂亮彩绘的圣约瑟夫教堂、如高门耸立的海洋门大厦、只需15分钟即可往来翁弗勒尔的诺曼底桥……重建的每一座房屋、每一个路牌都包含特殊的建筑意义。2005年,这个风格现代清晰、空间感十足的城区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战后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杰出典范。

勒阿弗尔港夜景,中央高耸的建筑为圣约瑟夫教堂。

二战后勒阿弗尔重建为一座现代化都市

埃特勒塔——雕刻象鼻

莫奈画了很多埃特勒塔的悬崖,其中有一幅:断崖矗立于海岸,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岩壁沿着画布左端被垂直切断,悬崖因此显出奇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面积的冷调背光中,天空的色彩温暖而热烈,海浪用笔粗犷、跳跃,充满生动丰富的美感。

《埃特勒塔阿瓦勒崖渔船离港》 莫奈 1885年

《埃特勒塔的早晨》 莫奈 1883年

《埃特勒塔西部的大岩门》 莫奈 1883年

从勒阿弗尔海岸乘坐公交车一路向东北,40分钟后就到达莫奈多次流连的埃特勒塔。这里有3座白垩岩悬崖海蚀门,因被文学家莫泊桑形容为“如同一只将鼻子伸入水中的大象”(《漂亮朋友》)而得名象鼻山。1883~1886年间,他多次返回埃特勒塔,住在海滨的布兰克特酒店,在那里创作了一系列象鼻山主题绘画。

如今布兰克特酒店已不复存在,但象鼻山仍在接受着海浪与海风的雕琢。站在鹅卵石海滩上面向大海,左侧是“象妈妈”阿瓦勒悬崖,右侧是“小象”达蒙特悬崖,“象鼻”中最大的大岩门则在“象妈妈”左侧。“小象”顶部的贾尔德圣母教堂建于中世纪。这里的沙滩只是1.5公里长,海水太凉不适宜游泳。想感受大海?不如去欣赏库尔贝在此创作的海浪系列作品吧,对这个系列的探索让他实现了艺术的突破。

埃特勒塔的象鼻山群风光

埃特勒塔小镇,远处是“小象”海蚀门。

大自然雕琢的埃特勒塔拥有“法国第一海岸线”之称

鲁昂——光色结晶

鲁昂是座适合步行的城市,有大小教堂、钟楼50余座,圣女贞德、福楼拜等名人足迹和纪念馆遍布深巷。老城区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和弯弯曲曲的小巷,很容易有种迷失时空的错觉。

《鲁昂街道》 毕沙罗 1898年

其实老城很小,再怎么转也不会迷路,更何况还有鲁昂大教堂这个最佳地标。这座哥特式建筑最初属于本笃会修道院,始建于12世纪,13世纪因遇大火重建,15世纪添加了彩绘玻璃,16世纪初步建成今天的样子,直到19世纪才完成高152米的尖塔建设。鲁昂大教堂雄伟挺拔的身姿被波宁顿、透纳、柯罗、容金德、毕沙罗等诸多画家记录在画布上,而1892~1894年莫奈的数次光顾,更让它卓尔不群。他将画架放在“巴黎·摩登尼”内衣店、咖啡店或大街上,面向教堂西门,最多同时画14幅画,随着光线和时间的转换不停奔波于各帧画幅之间,努力捕捉色调和明暗变化。

莫奈创作的鲁昂大教堂系列,他捕捉到教堂正立面的光色跳动,光线使教堂结构变得模糊迷蒙。

鲁昂大教堂在阳光照耀下变幻莫测

在季节变化、朝夕变化、画家心境变化中,壮观的建筑完全被强烈的反射光冲淡了,建筑本身的结构成为一簇充满色彩旋律的光的结晶。晨曦中,大教堂呈现带灰色调的白;沐浴在灿烂阳光下时,它在蓝天下映衬出黄色;灰暗天气里,它被阴霾笼罩;日出时分,朝霞把橙红与蓝色洒在大教堂的石头墙面上……巨大的石块在跃动的光线和大气中失去坚固的特质,衍化成行云流水般的瞬息万变,“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

在圣马克卢教堂对面得咖啡馆小憩,感受古建之美。

的确,从鲁昂大教堂出发,毗邻的圣马克卢教堂,街道两侧古老的木筋屋,鲁昂美术馆里卡拉瓦乔、德拉克洛瓦及莫奈的《鲁昂大教堂》画作,圣女贞德街14世纪的时钟和16世纪的拱门……无不在诉说着鲁昂的特质:城市本身就是一座永恒的美术馆。

圣女贞德街14世纪的时钟

吉维尼——水中妖精

1883年4月的一天,莫奈乘坐从韦尔农到加斯尼的小火车,途中意外发现了烂漫花丛中的吉维尼,一见钟情,当即决定举家迁居此地,一住就是43年。

刚到吉维尼时,莫奈只是租房而住。但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他不再受人嘲笑,影响力与日俱增,不仅成为印象派巨匠,更是西方现代绘画的先驱。1890年,他买下西北郊的房舍,修葺成一栋粉墙绿窗青瓦的二层小楼。如今故居的客厅和走廊上挂满他收藏的浮世绘作品,明黄色的餐厅桌上摆放着从花园中采来的鲜花,书房里挂着莫奈代表作的复制品……满满浓郁莫奈风。

1915年莫奈在书房

莫奈书房一角

住宅前即是花园,又称诺曼底园,呈长方形,占地约1万平方米。莫奈砍掉了门前的松树,建造了温室,雇佣5个园丁来打理花园,“我所有的钱都花在了花园里”。他将从日本引进、巴黎购得的各种名贵花草和“凡花”鱼龙混杂地生长在一起,也不去刻意修剪花草的形状,最后形成繁花盛开、繁多色彩完美组合的花园盛景。“除了园艺和作画,我一无所长。”

莫奈在花园

《在花园》 莫奈 1895 年

《玫瑰丛中的房子》莫奈 1925年

1893年,莫奈又买下铁路另一侧一块土地,挖渠引水,种树修桥,建成水园。如今从花园穿过地下通道就到了水园。这里水面垂柳依依,树木参天,几座日本式拱形小木桥跨于如镜池水之上,流露出日本园林的雅趣。

莫奈水园中的日本桥

花园喧闹热烈、规则有序,水园静谧深沉、曲折悠远。莫奈如隐士生活在吉维尼,潜心创作出《日本桥》系列和《睡莲》系列。在法语中,睡莲(Nymphéas)又有“水中妖精”之意,莫奈曾说“池里的妖精们出现在眼前,于是我拿起了调色板”。1914年,他在庭院中建成长23米、宽20米、高5米的大画室;1926年,他最辉煌灿烂的“第九交响曲”——《睡莲》系列完成,“水中妖精”把莫奈毕生追求的“光与水”搬到了吉维尼。

《日本桥》 莫奈 1899年

《日本桥》 莫奈 1924 年

《睡莲》 莫奈 1915年

《睡莲》莫奈 1926 年

1923年莫奈在画室创作《睡莲》

1926年12月5日,莫奈在故居二楼卧室辞世,被葬在通向韦尔农的小教堂墓地中。在他的影响下,百余位画家先后搬至此地。1992年于吉维尼建造的美国艺术博物馆就陈列了不少上个世纪之交生活在这里的美国印象派画家之作。

吉维尼莫奈故居

层层起伏山地,白墙红顶农舍,片片艳红花朵……充满诗情画意的吉维尼,每一处都宛如一幅印象派风景画。

节选自2021年第1期《印象诺曼底》

公众号ID:wap-1983

关注我们,更多原创内容

有『阅界』

你与画报 始终一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